湿地,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2023/2/3 10:17:58   来源:东营网-东营日报    

  (原标题)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湿地,让城市生活更美好!东营扎实推进湿地城市建设工作综述 

  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 九曲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向东,奔腾涌进渤海,造就了黄河三角洲这片年轻富饶的土地——东营。长河大海的双重恩惠,独具特色的地理气候,孕育了东营独特的城市特色——湿地。

/

  我市在城市建设中将湿地景观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 记者 周广学 报道

  独得大自然垂青,我市拥有世界上暖温带最广阔、最完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东营市湿地总面积687.23万亩,约占山东省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实建在湿地之上的城市。2018年10月,在迪拜举行的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全体会议上,东营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

  多年来,我市依托临海靠河、湿地资源丰富、中心城区湿地占比较高的地标生态特色,着力做好生态、绿色、环保大文章,持续擦亮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让良好的生态环境融入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立足长远,胸怀全局,奋笔勾勒湿地城市的优美形态。

/

  顺其自然,城市与湿地和谐共生

  一座城,有了水就有了灵气。

  驱车沿着东三路飞奔,一路风景让人陶醉,耳边伴随着声声脆鸣,路两侧湿地绵延不断,水鸟扶摇直上,三两只野鸭在湖面嬉戏。作为距离城区最近的湿地项目,东三路生态湿地工程在设计之初就着重考虑参与感,真正体现人与自然、人与湿地的关系。

  东八路亦有别样风景,我市将沿线零散的大小湿地、水面、坑塘“串珠成线”,形成了面积883公顷,最宽处1000米、最窄处110米的湿地城市“生态长卷”,芦苇摇曳、水鸟扶摇,串联起天鹅湖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大景区,成为湿地风情满满的旅游大道。

  近年来,我市先后推进实施东三路、东八路等17项湿地保护修复项目,新增和修复湿地面积6192公顷,东营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三河贯通,中心城“两河”及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完工,河道水系地表水水质稳定达到五类标准,并逐步向四类标准提升。大力实施“引鸟入城”行动,东方白鹳在城区“安家产子”。深入实施沿黄生态长廊建设工程,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的原则,对黄河大堤、南展大堤两侧宜林地和绿化空当实施造林绿化,对低效林片区进行修复提升,对重要节点进行绿化改造,加强湿地保护修复,计划新造林2063亩,绿化修复提升8937亩。

  “未见群鸟飞,但闻众鸟鸣。”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游人游玩时最深切的感受。这里是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得益于一系列湿地修复工程与创新出的“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有力促进了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野生动物、植物分别达到1630种和411种,鸟类从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2021年5月,我市成为全国首批、黄河流域首个全市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城市。和GDP一样,生态产品总值(GEP)也有时空概念,本次核算的时间范围为2020年全年,空间范围为东营市全域。按照核算规范,2020年东营市生态产品总值(GEP)7236.88亿元。其中,湿地资源的生态产品价值最高,为2725.60亿元。

  “湿地资源的生态价值高度符合国际湿地城市的资源优势特征。”有关负责人介绍,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为东营生态产品贴上了“价格标签”,同时为大江大河入海口城市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了经验,也为核算结果的应用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眼下,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的目标定位,在城市建设中,将湿地景观与城市空间有机结合,形成城市与湿地、人与湿地和谐风貌,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人居环境质量,彰显“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东营样板”城市特色。

/

  多元共管,厚植城市生态底色

  湿地,已然成为东营最重要的生态底色,基于湿地资源的巨大优势,我市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将其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历年来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湿地保护作为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

  去年5月,市中级人民法院、山东黄河河务局黄河河口管理局、市生态环境局、利津县人民政府联合签署《黄河口湿地生态环境综合修复基地协作框架协议》,它的建立标志着东营黄河口湿地生态环境综合修复开启“大协同、大保护”的共治共建新篇章,这是黄河流域首个湿地生态环境修复基地,打造了集“水行政执法+司法保障+生态保护修复+基层治理”于一体的综合治理新模式。

  这只是我市探索湿地保护的生动掠影——

  市公安局实施“生态警务”机制,在沿黄河138公里、滨海412.67公里的生态带和118处城市湿地设立“生态警长”182名,明确生态警长33项职责任务,筑牢“生态警长”保护“湿水林田湖草”的生态安全屏障。推行“五员“模式,明确每名民警都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员、规范执法的战斗员、保卫黄河安澜的巡逻员、动植物保护的救助员、守护滩区群众的服务员等“五员”工作机制,形成职责明确、协调有序、优势互补、执行有力的工作制度体系。

  市检察机关进一步做实做优“河(湖)长、森林湿地长+检察长”工作模式,与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等多部门构建协作机制,与黄(渤)海5省15个市级院和山东沿黄9市分别签署检察协作框架协议,与10个市县(区)院成立“小清河公益守护检察联盟”……

  不仅有各部门以实际行动守护生态,保护湿地环境,我市还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规划、行动方案:

  2019年7月,我市印发《东营市建设湿地城市方案》,再次将湿地保护、修复、建设、开发工作推上了新的制高点。

  2021年1月正式施行《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该《条例》为全国首个湿地城市建设地方性法规,填补了国内湿地城市建设的立法空白,为规范湿地城市建设提供了“东营样板”。

  2022年印发实施《东营市湿地保护规划》,为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

  共建共享,湿地公园扮靓生活

  无须烟花三月下扬州,品泛舟江南水乡之韵味。在东营,走出家门就能饱览迷人水色、享受亲水生活。

  冬日的严寒,却挡不住人们走出家门、投身大自然的热情。日前,在位于东营区龙居镇的龙栖湖省级湿地公园,游客一波接一波,他们或在景观区拍照,或在林间小路漫步,或在游乐区嬉闹……据悉,龙栖湖湿地公园总用地面积2600亩,是东营区9处重点保护湿地之一。

  “目前,全区已有23处湿地列入保护名录。”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东营分局林草湿地保护监督办公室工作人员王慧娉告诉记者,东营区把城区湿地、郊野湿地、乡村湿地和河流湿地等地域元素融入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对湿地资源进行整体性的空间布局规划,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

  这样的湿地公园在东营还有很多,分布于各县区,在我市湿地区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各个湿地公园还各有特色——

  天宁湖国家湿地公园是东营市唯一一处国家级湿地公园,湿地率高达81.71%,主要实施湿地保护和恢复、科普宣教、科研监测、合理利用、社区共建5大工程。建设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管理服务区、合理利用区5个区块。

  鸣翠湖省级湿地公园,彰显黄河、石油、海洋、湿地“四色文化”,突出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特色,湖岸线长8公里,环绕湖畔林木植被茂密丛生,100余种鸟类、鱼类栖息群集,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黄河入海流域典型的自然风貌及特色文化,经过近十几年来原生态的建设和保护,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孙武湖省级湿地公园,在遵循湿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使湿地的生态、经济、景观、社会等多种功能得到了发挥,建设了集景观观光、游玩的孙子文化园;进行了淄河二期开放式景观公园建设,对湿地水岸线实施了绿化、美化工程;建设了湖西花田、古梨园……

  我市始终将湿地公园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和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将湿地公园纳入森林湿地长制工作范围,压实保护管理责任,夯实湿地公园发展基础,规范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扎实开展湿地公园保护修复项目。

  目前,我市有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湿地公园、9处省级湿地公园、5处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4处省级森林公园、9处水源保护区、1处风景名胜区、3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小区63处,认证37处一般湿地,初步构建了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保护形式的湿地保护体系。

  一个河海相连、城水相依的灵秀之城正绽放迷人的光彩。这座舒朗大气、清新明亮、生态宜居的魅力城区,正谱写出百姓幸福生活的优美乐章。

  (记者 任强)

编辑:姜永辉    责任编辑:徐茸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