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丨厚植大河之洲的生态底色——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东营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2022/5/22 14:55:37   来源:东营网-东营日报    

  五月的东营,风和日丽、景色宜人,大美生态湿地正向人们展示她美好的姿态:在东三路湿地,伴随着声声脆鸣,水鸟扶摇直上,三两只野鸭在湖面嬉戏,苇荡也随风轻轻摇摆;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东方白鹳、丹顶鹤、亚洲卷羽鹈鹕等20多种珍稀鸟类在这里繁育下一代;在体育公园,市民在树下、湖边散步休闲,孩子们在广场上玩乐,东营大地每一帧都是靓丽的风景照……

/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东营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谋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大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聚焦治水有方、显湿露水的好事,推动东营生态文明建设结出累累硕果,实现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提升,生态屏障更加安全牢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造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典范与标杆

  “东方白鹳的孵化期在30天以上,平均每窝产卵三到五枚,我们通过科研监测记录下东方白鹳从筑巢、产卵、孵化,到小白鹳羽翼丰满准备离巢的全过程。现在这个时候,大一点的雏鸟已经可以展翅飞翔了,小一些的还没出壳。”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高级工程师王伟华说,自然保护区构建起“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实现了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科学评估和生态预警。

  目前,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1630种,鸟类由建区之初的187种增至现在的371种,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成为东方白鹳全球重要繁殖地、黑嘴鸥全球第二大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是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区内野生植被资源丰富,野生植物411种。

/

  我们常说“哪儿环境好,鸟儿最知道”,现在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数量增加,候鸟变成“留鸟”,这得益于生态环境的不断修复提升,也是全市上下把生态保护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

  ——坚持以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先后实施总投资10.6亿元的16个湿地修复项目,退耕还湿、退养还滩7.25万亩,连通水系241公里,修复盐地碱蓬、海草床4.7万亩,近两年累计生态补水3亿立方米,探索形成了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达到了“一次修复、自然演替、长期稳定”的良好湿地修复效果,河陆滩海复合湿地生态系统正在形成,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进一步增强。

  ——持续提高生物多样性。重点实施东方白鹳、黑嘴鸥、鹤类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以及柽柳、野大豆等原生植物保育和水生生物恢复等工程,生物多样性逐步提高。推进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二期)世界自然遗产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

  ——坚持以科技手段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加强与中科院、中国林科院等30余家科研机构合作,建设8处科研基地,形成20余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科研成果,为生态修复治理提供技术方案。针对外来有害物种互花米草,探索出了“膜袋围淹+旋耕”为主的治理模式,2020年以来治理互花米草3.8万亩,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水绿相融、显湿露水,坚持高标准湿地保护理念,湿地城市特色更加鲜明

  湿地城市特色是东营未来的发展潜力、希望所在和最大优势,我市全力答好生态湿地保护之题,厚植城市生态底色,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修复、绿地系统完善、水环境治理,打造湿地特色景观带,突出城市风貌特色,擦亮国际湿地城市金字招牌。

/

  截至2021年底,我市先后推进实施东三路、东八路等17项湿地保护修复项目,新增和修复湿地面积6192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45%。东营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三河贯通,中心城“两河”及内水系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完工,河道水系地表水水质稳定达到5类标准,并逐步向4类标准提升。大力实施“引鸟入城”行动,东方白鹳在城区“安家产子”,天鹅湖蓄滞洪工程迎来首批迁徙天鹅……

  为构建起湿地生态系统,我市积极推进城市湿地及绿化项目,巩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成果,切实完善绿地系统,提升园林绿化水平。近日,在河口区3100亩国家特殊及珍稀林木培育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进行林木浇水、培土、规整作业,为项目的竣工做着最后的收尾工作。该项目建成后改培总面积约3100亩,补植、间植各类特殊及珍惜苗木共计81772株,将显著提高河口区特殊及珍稀树种比例,提升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河口区按照‘以生态工程建设为龙头’的整体思路,先后实施孤岛刺槐林场、城北防护林等重点林业项目建设,筑牢林业生态基础,林业建设成效显著。目前,河口区森林面积达到1.1万公顷,全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河口区林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袁义杰充满信心。

  河口区培育珍稀林木的做法是东营市着力提升绿化水平的一个缩影,2021年,我市“绿满黄河口·美丽新东营”国土绿化行动圆满收官,全市累计完成造林21.7万亩。

  东营市湿地城市特色愈加凸显,殊荣名誉也纷至沓来。2018年10月,在迪拜举行的国际《湿地公约》第十三届缔约方大会全体会议上,东营市荣获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称号。2019年,东营市受邀参加首届国际湿地城市市长圆桌会议并作典型发言。2020年,《2019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名单》公布,东营市荣膺“2019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称号。2021年,我市荣膺“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称号。

  生态惠民、生态利民,以绣花精神提升城市宜居水平,人居环境更加舒适

  东营市立足独特的“河、海、湖、湿地、城”城市风貌资源,打造城市功能片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城市社区功能,充分凝聚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把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着力提升城市宜居水平。

/

  ——坚决扛起黄河口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政治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1年全年PM10指标历史性首次达到二级标准,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指标达到一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例、细颗粒物PM2.5、重污染天数比例3项指标已提前达到“十四五”末考核要求。在全省率先完成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履约清缴工作。全省“5·22”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在我市举行,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坚持“精明增长”“精致城市”理念,城市建设品质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底,金湖银河、广利河、西城城市更新、空港等重点片区示范带动作用已初步显现,北二路、庐山路、府前大街等城市主干道全线通车,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顺利开学,全市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51所,市传染病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市中医院等17项医疗卫生项目稳步推进,建设完成20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施老旧小区改造260个,建设完整居住社区10个、绿色社区60个,城市宜居水平大幅提升。

  ——坚持安全发展,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加强城市智慧化治理,城市防范和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底,中心城总长422公里的46条河道水系全部实现连通,83座排水泵站泵井运行效率大幅提升,改造供水管网272公里、供热管网146.5公里,中心城完成老旧燃气设施改造2.5万户。智慧东营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荣获“2021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智慧燃气、热力监管、供水检测系统全面建设完成,新增接收中心城地下管线信息1800多公里,城市治理精细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

  回首过去五年,我市拥抱国家战略,怀揣绿色理念,全力打造一座独具特色、充满活力、令人向往的湿地生态之城。向前看,东营必将以头拱地、往前冲、拼命干的姿态,深耕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之路!

  (记者 贾重霄 图/周广学)

编辑:葛婷婷    责任编辑:徐茸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