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民政局全面落实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政策

2021/12/1 19:49:23   来源:中国山东网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12月1日讯 11月30日,东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东营市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满意度工作新闻发布会,东营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永刚介绍东营市困难帮扶有关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民政部门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弱有所扶、老有所养”为切入点和落脚点,全面落实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政策,加快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得到稳妥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

  坚持建机制织密网,兜底保障能力稳步增强。救助保障更加有力,建立低保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动态调整机制。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再提高10%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869元、667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217元、934元,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费按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3个档次分别达到每人每年2522元、4202元、8404元。机构养育孤儿、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989元、1582元、1582元、1189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一、二级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98元、165元,三四级达到每人每月125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一、二级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38元、132元。截至10月底,全市投入1.8亿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20458人、城乡特困人员4468人,实施临时救助1001人次,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7人次,保障经济困难老年人8513人、孤困儿童和受艾滋病影响儿童505人。全额资助2.5万名低保、特困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救助体系更加完善,对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落实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对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残等特殊困难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范围;对支出型贫困家庭和因突发事件、意外伤害等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实行临时救助;同步实行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专项帮扶,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救助机制更加高效,社会救助纳入全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体系,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乡镇(街道),“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客户端前移至村(社区),打通救助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建成东营市社会救助数字化平台,对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低保边缘人口进行主动发现和监测预警,救助认定更加精准高效。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实现“免审即办”。孤困儿童资格认定实现“跨省通办”。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纳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被评为全省民政领域优秀创新案例。救助帮扶更加贴心,开展“荧光行”关爱行动,成立“荧光”队伍,为每名困难群众确定“点对点、心贴心”的联系人,积极提供联系帮扶、心理疏导、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实现困难群众有困难我们能知道,他们知道找谁。实施“护航未来计划”,开展政府购买儿童服务,聘请专业社工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开展情况评估210余次,个案服务64人次。链接各类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儿童关爱服务,发放学习物品、助学金折款21.5万元,惠及贫困家庭儿童731人次。设立慈善“她基金”“困难党员关爱基金”,开展“两癌”贫困妇女、“困境母亲”救助行动、困难党员帮扶等慈善救助项目。

  坚持扩供给增质效,养老服务体系加速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深入发展,实施养老服务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升等列入市级民生实事,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9处、日间照料中心70处、社区老年食堂26处,养老服务供给更加丰富便捷。聚焦失能、失独、高龄等困难老年人,为2496名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急、助行等上门服务;为964户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家庭,给予最急需的适老化改造。农村互助养老成效明显,建设政府扶得起、村里办得起、群众用得上、服务可持续的农村幸福院220处,开办农村老年食堂136处,满足老年人日间照料、助餐配餐、休闲娱乐、精神慰籍等养老需求。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改造提升6处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完成269处养老服务设施等级评定。制定养老机构照护服务地方标准,举办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加强医养服务有机衔接,鼓励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开设老年病科,建立老年人就医双向绿色通道。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整合线上线下养老资源,精准对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开展养老服务机构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和攻坚提升集中行动,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建立农村幸福院食品安全联合管理机制、推进县域养老服务体系示范县(区)创建,经验做法被省民政厅发文推广。

  残疾人保障政策全面落实,服务工作有力有序。残疾人保障政策全面落实,保持困难残疾人保障政策总体稳定,纳入脱贫享受政策、即时帮扶残疾人6913人。截至10月底,发放生活补贴3415.12万元、护理补贴2871.17万元,保障贫困残疾人22575人、重度残疾人21365人,残疾人“两项补贴”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100%。帮助485名重度残疾人提前5年领取养老保险金,全额资助17466名重度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为9000余名重度残疾人购买养老保险。残疾人服务保障有力有序,聚焦残疾人证升级、增项,为300余名残疾人实施家庭无障碍改造,落实辅助器具适配495人。聚焦残疾儿童保障,实施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术后延续服务扶持42人,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救助973人,救助率达到100%。聚焦残疾人照护,提供托养服务1200余人,逐步将易肇事肇祸精神残疾人纳入集中托养服务范围。残疾人能力提升成效明显,举办残疾人技能技术培训班33期,免费培训残疾人719人次。建设“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12处,提供辅助性就业服务76人,社区康复服务300余人。残疾人便民服务不断优化,实施“助残一件事”改革,实现从残疾人证办理到政策落实全链条服务,残疾人办事环节缩减86%,申报材料缩减30%,审批事项缩减50%。推进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资格认定“跨省通办”,让残疾人少跑腿、不跑腿。

  同时,市残联将统筹残联各项工作,与基层社区服务和社会助残服务有机结合,以服务整合推动资源集聚、政策集成。充分运用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化工作方式,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残疾人服务。动员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及热心人士结对帮扶,提供社会支持服务。聚焦残疾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残疾人需求为导向,加大对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维权、助残等重点工作落实力度,努力推动全市残疾人工作再上新水平。

  赵永刚指出,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在民生保障方面,完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拓展“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推动社会救助向相对贫困家庭延伸。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创新,建立特困人员、孤困儿童、低保边缘家庭等保障标准与低保标准挂钩的联动调整机制。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力度,建设市级未成年人救助中心,推进乡镇(街道)设立未成年人保护站。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不断拓展“互联网+救助寻亲”,切实做好“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工作。在养老服务方面,县区、街道至少建成1处普惠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逐步提高乡镇普惠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支持社会资本建设养老机构,改造提升乡镇敬老院,持续提升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能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持续实施适老化改造,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

编辑:孙岩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