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让人”多了,值得点赞

2017/10/16 14:19:05   来源:新华网    
  各地推行的“车让人”主要依靠外在压力形成,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贬低它的意义。

  十一长假,发现城市推行“车让人”,蛮有成效。我好几次看见没有红绿灯的人行道上,几个正在过马路的行人看见有车来,习惯性停止脚步,想让车辆先过,但车还是稳稳停在斑马线前,司机主动挥手示意行人先走。礼让之习,蔚然成风。

  近年来,多个城市推行车让人,颇有成效。比如北京从今年6月15日开始,交管部门针对机动车抢行斑马线等违法行为集中整顿,按照规定,对违法车辆罚款200元、扣3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和很多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大家都觉得主要是因为交警处罚严厉不含糊,加上街头大多数地方都有监控摄像头,对司机很有威慑力。

  朋友强调这点,意思是说,对于大多数司机,“车让人”主要是慑于外在压力,远没有形成道德自觉。很多朋友还说到地铁站里,你会看到,人稍一多,地铁站里就会乱成一锅粥,“先下后上”这样最基本的规则都抛到脑后。

  我非常理解朋友上述提醒。道德建设的确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急功近利的拔高宣传都会留下许多笑柄。不过,一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是人内心信念的培养与外界力量的监督制约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为了让人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因此,社会的道德建设,还应该运用更多的智慧化解难题。

  我以前工作的一所高校,中午时候,往返新老校区间的通勤车十分拥挤,每次发车前,学校安排人专门上车,责令学生必须给教师让座,时有冲突发生。很多人斥责学生不懂尊师之道,但是,坐学校班车是付费买票的,师生同价,理应同权,新老校区相距十多公里,一路站着,谁都不会轻松。强迫学生给老师让座,学生不情愿,老师坐在被强制让出的座位上,其实也挺尴尬。

  这貌似是道德问题,实际上是供给不足引起的,增发一趟教师专车,难题自然就可迎刃而解。

  所以,一个好的社会,应力求用良好的制度设计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尽可能帮助人们化解道德负担。在各旅游景点,“蹭导游”的现象极为普遍,一个手拿喇叭的导游带队到一个景点,很多没有花钱请导游的人就会乘机跟上,这种搭便车占便宜的行为,当然有损导游利益。

  但是,这种现象,单靠道德谴责,似乎没有力量,后来很多景点推出无线导游讲解器,由导游员使用发射器对着麦克风小声地说话讲解,客人每人携带接收器通过耳机听,有效防范了“蹭导游”的现象,维护了导游的权益,以往的道德难题,就用技术手段轻松化解了。

  回过头来再说“车让人”,这项措施实施有力,由此就要说某某城市已经变成一座文明之城,这当然是夸大其词。但也不能因为目前主要依靠外在压力形成,就贬低它的意义。这次推行“车让人”令行禁止,形成了威慑,也让司机看到了政府的决心,而技术监控手段,也保证了监督惩戒的可行性,这是培养良好社会风尚的第一步。

编辑:张艳秋    责任编辑:胡立荣

相关阅读

免责声明

1、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

2、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山东网)”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

3、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4、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网站声明》并完全同意。